bim建模是什么
建筑信息建模(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简称BIM)作为一项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技术,正逐渐改变着从规划、设计、施工到管理的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它不仅仅是一款操作软件,更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工作方式,为建筑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一、BIM的核心概念与流程
BIM是一个从规划、设计、施工到管理各阶段统一协调的过程,其本质是将使用标准的理念转换成相应数据的操作软件。在理想状态下,BIM过程以集中式数字三维建模作为核心资源。每个参与建筑项目的人员都可以规划数据模型,并且在一定权限范围内允许其他人对数据进行修改。在此过程中,BIM模型由诸多细部的BIM单位构成,像门、墙壁、设备等,这些细微的元素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且精确的建筑模型。
BIM图像虽然乍看类似简单的3DCAD档案,但实际上BIM组件在应用程序中要复杂得多,并且提供了更出色的操作灵活性。当创建单一组件时,每个BIM组件都作为建筑形态内单一的独特元素存在。而当这些组件加载到项目模型中时,用户便能够清晰地看到该组件与其他元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例如,将多玛的旋转门加载到单一测量的模型中,通过BIM技术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旋转门与周围墙体、空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其在整个建筑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此外,BIM系统还具备强大的约束检测功能。如果建模对象比原先结构更具敞开性,或者超过、违反了其约束条件,系统会及时跳出相关提示讯息,这有助于在项目的早期阶段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避免后期施工中的错误和变更,从而节省时间和成本。
二、《美国国家BIM标准委员会(NBIMS)》对BIM的定义解读
根据《美国国家BIM标准委员会(NBIMS)》的定义,BIM具有多重内涵。
首先,BIM是一个设施(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这意味着通过BIM技术,可以将建筑物或设施的物理形态、尺寸大小、空间布局等物理特性,以及其功能分区、使用性能等功能特性,以数字化的形式精准地呈现出来。
其次,BIM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是一个分享有关这个设施的信息,为该设施从建设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在建筑项目的各个阶段,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如业主、设计师、施工方、运营管理方等,都可以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协同作业。这种信息的共享和协同能够确保各方在决策时基于准确、一致的数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最后,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其各自职责的协同作业。这体现了BIM在促进项目各参与方之间沟通协作方面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在设计阶段的方案优化,还是施工阶段的进度管理和质量控制,亦或是运营阶段的设施维护,BIM都能够为各方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使大家能够更好地协作,共同推进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BIM中“B”“I”“M”的具体含义剖析
1.B-Building:“B”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建筑”,而应该涵盖整个建设领域的全过程。美国BIM标准对BIM服务范围的定义中,“B”包含了三种类型的设施或建成物。一是Building,即建筑物,如住宅、商业建筑等;二是Structure,即构筑物,像厂房、水坝、电站等;三是LinearStructure,即基础设施,例如公路、铁路、管道等线状结构。这种广泛的定义使得BIM技术能够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建设项目,充分发挥其优势。
2.I-Information:Information由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构成。几何信息包括尺寸、定位、空间拓扑关系等,这些信息决定了建筑元素的形状、大小和位置。非几何信息则涵盖了名称、规格型号、材料和材质、生产厂商、功能与性能技术参数,以及系统类型、施工段、施工方式、工程逻辑关系等。BIM技术的基础核心是以三维模型为载体,通过对这些信息数据的采集传递,进行专业分析及后期的预测、优化方案,从而为建筑工程产业带来真正的变革动力。
3.M-Model、Modeling、Management:当“M”全称为Model时,BIM表达的是工程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模型。在BIM发展的初期,以建模为主,大多数的BIM项目均以交付模型为目的。而Modeling翻译为“模型化”,这里指代的是建筑信息模型化的工作方式/应用,它强调了将建筑信息转化为数字模型的过程和方法。
建筑信息建模(BIM)作为建筑行业的一项前沿技术,以其独特的概念、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功能,正引领着建筑行业朝着更加高效、协同、智能的方向发展。随着BIM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广泛应用,相信它将为建筑领域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变革,推动整个行业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