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原画怎么扫描出来的呢?
动画原画的扫描过程是传统手绘向数字化制作转型的重要环节,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将纸质稿件转化为可编辑的数字文件。下面根据扫描前准备、扫描参数设置、数字化处理、后期整合、技术要点解析这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扫描前准备
1.设备选择:使用专业扫描仪(如600dpi及以上分辨率设备)确保线条清晰度。传统动画制作中可能还需搭配透写台(拷贝桌)进行原画校对。
2.稿件处理:需保证原画纸张平整无折痕,必要时使用无酸胶带固定边缘,避免扫描时位移。
二、扫描参数设置
1.分辨率设定:常规制作推荐300-600dpi,高精度项目可达1200dpi以保留细节。
2.色彩模式:黑白线稿采用灰度模式,彩色设定稿使用RGB模式(后续印刷需求则转为CMYK)。
3.文件格式:TIFF格式为首选,因其支持无损压缩;PSD格式便于分层编辑。
三、数字化处理
1.线条优化:通过Photoshop或ClipStudioPaint的阈值工具,将扫描图转化为二值化图像,消除杂色干扰。
2.矢量转换:在Illustrator中使用图像描摹功能生成矢量路径,便于缩放调整。
3.分层管理:角色、背景、特效元素需分图层保存,符合动画制作中的合成需求。
四、后期整合
1.色彩标注:扫描后的线稿需标注色指定(ColorKeys),通常使用色铅笔标记区域并附色值代码。
2.动检匹配:将扫描文件导入Retas!或TVPaint等软件,对照摄影表检查动作连贯性。
五、技术要点解析
(1)透视校正:扫描倾斜角度超过2°时需使用PS镜头矫正工具调整,避免后续对位偏差。
(2)批量处理:针对系列原画可录制Photoshop动作脚本,实现自动色阶调整和文件命名。
(3)传统与数字融合:日式赛璐璐动画常采用扫描后分层上色,而美式流程更倾向直接在数位板上绘制。
通过这种扫描流程,原画师的手绘创意得以高效转化为数字资产,为后续的动画合成、特效添加奠定基础。现代流程中,部分工作室已采用Cintiq数位屏直接绘制原画,但扫描技术仍是修复经典动画和整合传统素材的核心手段。